在医学领域,慢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一直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难题。传统的治疗手段,如药物溶栓、抗凝治疗以及物理康复训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患者,但对于病程较长的患者而言,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不过,随着再生医学的飞速发展,神经干细胞移植作为一种全新的治疗方式,正逐渐为慢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点亮新的希望之光。
点亮希望: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缺血性中风,患者 12 个月见证症状改善
就在最近召开的国际卒中大会(ISC 2025)上,一项名为《首次使用胚胎源性神经干细胞 (NR1) 进行脑内移植治疗慢性缺血性中风的人体 1/2a 期研究 (NCT04631406):12 个月结果》的临床研究成果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
研究背景:慢性中风患者的困境
缺血性中风,是由于脑血管堵塞,致使大脑供血不足而引发的疾病,常常会造成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尽管在急性期进行治疗,能够降低早期死亡率和致残率,然而对于那些病程超过 12 个月的慢性中风患者来说,想要恢复功能依旧困难重重。
斯坦福中风中心创始人兼联席主任、医学博士、哲学博士 Gary K. Steinberg 在接受 Healio 采访时表示:“美国大约有 700 万慢性中风幸存者,他们承受着严重的残疾,康复的希望十分渺茫。” 并且,除了迷走神经刺激之外,目前还没有其他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够帮助慢性中风患者恢复功能。
研究方法:严谨探索新疗法
为了探寻新的治疗方案,Steinberg 及其同事开展了此次具有开创性的研究,他们试图研究脑内移植 NR1 人类胚胎神经干细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这次为期 12 个月的首次人体临床试验,招募了 18 名缺血性皮层下大脑中动脉中风后 6 至 60 个月的成年人,这些患者的改良 Rankin 量表评分为 3 或 4 。所有参与者分别接受了 250 万、500 万、1000 万或 2000 万 NR1(人类胚胎来源的神经干细胞)的移植。
在研究过程中,主要观察指标为 12 个月时的不良事件总数,以及上、下肢总 Fugl-Meyer 运动评分 (FMMS,0 – 100) 与 12 个月时基线相比的变化。同时,还将步速测试、Barthel 指数 (BI)、NIH 中风量表评分 (NIHSS)、液体衰减反转恢复 (FLAIR) MRI、静息态 fMRI 和氟脱氧葡萄糖 F 18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 (18F FDG PET) 等作为次要观察指标。
研究结果:令人惊喜的突破
显著的功能改善:
- 在 17 名随访时间(f/u)≥3 个月的患者中,所有患者的总 FMMS(Fugl – 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 其中 11 名受试者的总 FMMS 恢复达到了具有临床意义的水平。具体数据显示,12 个月时,受试者的总 FMMS 平均增加了 12.1分,上肢(UE)FMMS 增加了 7.4分,下肢(LE)FMMS 增加了 4.7分。
-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平均增加了 7.7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平均提高了 1.77,同时步行速度也有了显著的提升。
大脑影像学的积极变化:
- 18 名患者中有 14 名在第 7 天时,运动前皮质出现了新的瞬态 FLAIR 信号,并且该信号在 2 个月内逐渐消退,这一现象表明患者的神经系统恢复在持续进行。
- 静息状态 fMRI 显示,感觉运动网络的功能性大脑连接在同侧和对侧都得到了改善。FDG PET 则表明同侧运动皮质和对侧小脑的活动有所增加。
安全性得到保障:虽然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良事件,如头痛、基线表达性失语症恶化以及无症状慢性硬膜下积液,但令人欣慰的是,这些不良事件最终都自行缓解了,这也充分证明了该治疗方法的安全性。
总结与展望
这项研究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它首次证实了通过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缺血性中风不仅安全可行,而且很有可能成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对于全球数以百万计深受慢性中风影响的患者来说,这一发现无疑是一个重大的喜讯,给他们带来了新的希望。
不过,科学家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尽管目前的研究结果令人备受鼓舞,但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未来的工作重点将是开展更大规模、更长时间的随机对照试验,以此来验证这些初步结果,并深入探究最佳移植策略和长期效果等关键问题。
相信随着科学界对神经干细胞治疗潜力的不断深入挖掘和认识,我们有望见证更多关于此类疗法的突破性进展。在未来,这一领域的每一次进步都将为实现 “创新与协作:迈向卒中零发生的未来” 这一宏伟目标增添强大的动力,为全球范围内深受慢性中风困扰的患者群体带来实实在在的改变。
参考资料:https://www.ahajournals.org/doi/10.1161/str.56.suppl_1.26
免责说明:本文仅用于传播科普知识,分享行业观点,不构成任何临床诊断建议!杭吉干细胞所发布的信息不能替代医生或药剂师的专业建议。
版权说明:本文来自杭吉干细胞科技内容团队,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转载授权请在网站后台下方留言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