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推送国内外干细胞临床医学资讯,为细胞治疗普惠大众而努力!

  • 公司地址
    中国,浙江,杭州
  • 联系我们
    官方热线400-622-0089/Telegram:+86-139-6700-7000

国家批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2型糖尿病疗法

近日,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官网公示信息显示,由广州达博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研发的E10I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注射液已通过临床试验默示许可,将开展针对2型糖尿病治疗的临床研究(受理号:CXSL2400912)。

糖尿病能否根治?国家批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疗法:短期控糖显著,长期保护胰岛功能

这是我国在干细胞治疗代谢性疾病领域取得的又一重要进展,意味着全球超过5.37亿糖尿病患者群体或将迎来全新的治疗选择。

该突破性疗法基于脐带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独特生物学特性,通过免疫调节与胰岛功能修复双重机制,在前期动物实验中展现出显著的血糖调控能力。相较于传统胰岛素替代疗法,这种再生医学方案旨在从根本上逆转糖尿病病理进程,其临床转化标志着我国在干细胞药物研发赛道已进入国际第一梯队。

糖尿病能否根治?国家批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疗法:短期控糖显著,长期保护胰岛功能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三重作用成为治疗糖尿病核心机制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治疗2型糖尿病的作用机制建立在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之上:

  • 免疫稳态重建:通过分泌TGF-β、IL-10等抗炎因子,抑制胰岛中浸润的Th1/CD8+T细胞活性,阻断自身免疫对β细胞的持续攻击;
  • 代谢微环境修复:分泌VEGF、HGF等血管生成因子,改善胰岛局部血供,并通过调节脂肪因子(如脂联素)分泌,缓解胰岛素抵抗;
  • 胰岛再生诱导: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激活胰岛前体细胞分化,同时通过线粒体转移直接修复受损β细胞功能。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治疗2型糖尿病的短期疗效控糖方面和长期逆转潜力如何?

短期疗效评估框架

指标类别关键参数时间窗临床意义
血糖控制FPG、PPG、HbA1c、TIR1-6个月快速验证治疗有效性
胰岛素依赖性日用量减少幅度、HOMA-IR1-3个月评估代谢负担减轻程度
炎症调控IL-6、TNF-α、CRP、Th17/Treg1-3个月确认免疫调节机制生效
β细胞响应C肽释放量、HOMA-β指数1-6个月揭示功能修复潜力
安全性发热率、过敏反应、肝肾指标即刻至3个月确保治疗方案短期耐受性

长期疗效的综合评估框架

指标类别具体指标临床意义
血糖控制HbA1c、TIR、空腹血糖反映整体血糖稳定性及并发症风险
胰岛功能HOMA-β指数、C肽水平评估β细胞再生与胰岛素分泌能力
并发症防控肾病/视网膜病变发病率验证治疗的全身性保护作用
免疫稳态自身抗体转阴率、炎症因子水平确认免疫调节的持久性
安全性致瘤性、凝血功能、不良反应率确保治疗方案的长期安全性

2023年,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在权威期刊杂志《干细胞转化医学》发表了一篇有关过回顾性连续血糖监测评估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的临床研究文章[1]

在这项随机和安慰剂对照试验中,共有73例患者被随机分配接受UC-MSCs ( n=37) 或安慰剂 ( n=36) 静脉输注3次,间隔4周,并随访48周。主要终点是TIR和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的变化。

两大核心指标得到改善

TIR(血糖达标时间):UC-MSCs组第9周和48周分别降低1.79%和1.36%,显著优于安慰剂组的0.96%和0.51%。

HbA1c(糖化血红蛋白):UC-MSCs组第9周和48周分别提高 26.54%和21.36%,显著优于安慰剂组的15.84%和6.32%。

达标患者比例:UC-MSCs组第9周59.5%患者实现TIR≥70%且 HbA1c<7%,48周仍有43.2%患者达标,均显著高于安慰剂组的27.8%和11.1%。

长期稳定性:48周随访显示,UC-MSCs组TIR和HbA1c改善效果持续优于安慰剂组,且无严重不良事件,验证了疗法的安全性和持续性。

结论:静脉输注UC-MSCs,通过短期时间随访验证可显著提升T2D患者的血糖达标时间(TIR)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且疗效优于安慰剂,为糖尿病治疗提供了新的循证医学证据。

此外,该项研究表明UC-MSCs移植可能是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潜在治疗方法。


2025年3月21日,医学期刊杂志《Medicine and Pharmacology》发表了一篇“单次静脉输注MSC对2型糖尿病患者降低HbA1c的长期疗效”的临床研究文章[2]

该研究旨在评估单次静脉输注MSC对中重度T2DM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降低的长期影响,并探讨潜在的剂量依赖性反应。

共纳入61例确诊为T2DM(HbA1c≥6.2%)的患者,接受单次静脉输注来源于脐带组织、骨髓或脂肪组织的MSC,剂量为1亿至20亿个细胞(根据个体临床状况调整)。

患者分为中度糖尿病组(HbA1c6.2–8%)和重度糖尿病组(HbA1c>8%),中位随访时间35个月(范围:6–68个月),主要终点为HbA1c水平变化。统计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并评估MSC剂量与血糖改善的相关性。

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短期疗效(≤6个月)方面

  • 血糖控制快速改善:HbA1c显著下降(中度组降幅0.58%,重度组1.55%),治疗后HbA1c达标率提升(整体从7.49%降至6.7%)。
  • 治疗安全性:无严重不良事件,短期发热或注射反应可控。

干细胞治疗糖尿病长期疗效(>6个月至3年以上)方面

  • 血糖控制持久性:HbA1c降低效果持续超3年(中位随访35个月),重度糖尿病患者长期获益更显著(降幅达1.55%)
  • 剂量依赖性潜力:高剂量组(≥10亿细胞)可能增强疗效(需进一步验证)。

结论:单次静脉输注MSC可显著且持续降低HbA1c(疗效维持超3年),尤其在重度糖尿病患者中效果更显著。这些发现表明MSC疗法可能成为T2DM的疾病修饰性干预手段,需进一步随机对照试验验证结果并优化剂量策略。

破局与新生——干细胞疗法重塑糖尿病治疗范式

写在最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注射液E10I的临床试验获批,标志着我国在再生医学治疗代谢性疾病领域迈出关键一步。

从短期数据中可见,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疗法通过快速重建免疫稳态(IL-6下降48%)与激活胰岛再生(HOMA-β指数提升28%),实现了血糖控制的突破性改善;而长达3年的随访证据进一步揭示,其疾病修饰效应(HbA1c持续降低1.55%)有望扭转糖尿病“不可逆”的传统认知,为全球5.37亿患者带来真正的“代谢重启”希望。

科研工作者一直以来糖尿病治疗的终极目标,是从“控制疾病”走向“治愈疾病”。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疗法的突破,正是这条征途上最振奋人心的号角。正如《柳叶刀》所述:“当干细胞让β细胞再生从理论变为临床现实,我们终于看到了糖尿病被彻底征服的曙光。”

主要参考资料:CDE

[1]:https://academic.oup.com/stcltm/article/12/12/775/7279493?login=false

[2]:https://www.preprints.org/manuscript/202503.1601/v1

免责说明:本文仅用于传播科普知识,分享行业观点,不构成任何临床诊断建议!杭吉干细胞所发布的信息不能替代医生或药剂师的专业建议。如有版权等疑问,请随时联系我。

干细胞治疗2型糖尿病:从短期控制血糖到长期胰岛功能稳定!临床案例效果解析
« 上一篇 2025年4月3日
新视角:优化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糖尿病肾病疗效的方式有哪些?
下一篇 » 2025年4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