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 AKI)是一种临床综合征,表现为肾功能快速下降,常由于缺血、药物、感染等引起。AKI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治疗措施有限,因此,寻找新的治疗方法至关重要。近年来,干细胞治疗在AKI治疗中的应用逐渐受到关注,显示出巨大的潜力和希望。
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国内各大医院运用干细胞治疗急性肾损伤患者的研究进展,为急性肾损伤患者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 AKI)是一种临床综合征,表现为短时间内肾功能急剧下降。急性肾损伤是住院患者中常见且具有高死亡风险的危重症,给医疗系统带来了沉重负担。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急性肾损伤的数据对全球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最新的研究,中国急性肾损伤的检出率在住院患者中为0.99%,而使用更宽泛的诊断标准时,该数据为2.03%。这意味着每年可能有数百万患者因急性肾损伤住院治疗。此外,急性肾损伤的未识别率相当高,达到74.2%。
目前,治疗急性肾损伤的方法主要是药物治疗、支持疗法、肾脏替代治疗和新兴的干细胞疗法。
而传统治疗主要依赖于药物、支持疗法和透析,这些方法虽然能够暂时缓解症状,但对于促进肾脏组织的实际修复和再生能力有限。使用药物治疗急性肾损伤可能伴随有副作用,如药物毒性、过敏反应等,这些副作用可能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病情。而在严重的急性肾损伤患者中,透析可能成为必需的治疗手段。然而,透析并非无风险,长期透析可能导致血管通路问题、电解质平衡紊乱和营养不良等并发症。
随着再生医学的发展,干细胞治疗为急性肾损伤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选择,具有调节免疫、减轻炎症和促进组织修复的潜力。本文主要盘点国内各个医院使用干细胞治疗急性肾损伤患者的临床研究进行分析和总结。为患者提供更多的选择。
干细胞治疗急性肾损伤的原理和机制
- 免疫调节作用:干细胞能够通过调节免疫反应,促进巨噬细胞从促炎型向抑炎型的转变,抑制炎症细胞的浸润,并减少干扰素γ的产生,从而发挥保护作用。
- 抗炎作用:干细胞能够抑制全身和局部的炎症反应,减少肾脏的损伤。
- 抗凋亡作用:急性肾损伤期间,肾脏细胞可能会发生程序性死亡,即凋亡。干细胞能够分泌抗凋亡因子,如生存素(survivin)和Bcl-2家族蛋白,从而保护肾脏细胞免受损伤。
- 抗氧化应激:干细胞能够减轻氧化应激,保护肾脏免受进一步损伤。
- 促进血管新生:干细胞能够促进新的血管形成,改善肾脏的血液供应。
- 旁分泌作用:干细胞能够通过旁分泌途径分泌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包括细胞外囊泡mRNA、miRNA及蛋白质,这些成分可能介导干细胞的肾保护作用。
- 组织修复和再生: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力,能够分化成肾细胞前体细胞,并可能参与受损肾脏组织的修复和再生过程。通过这种方式,干细胞有助于替换受损的肾脏细胞,恢复肾脏功能。
- 抗纤维化:干细胞有助于减少肾脏纤维化,保持肾脏组织的健康。
近10年国内运用干细胞治疗急性肾损伤的医院有哪些?
2013年10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在国际期刊《SHOCK》上发表了一篇关于Mesenchymal Stem Cells Ameliorate Sepsis-associated Acute Kidney Injury in Mice(间充质干细胞改善小鼠脓毒症相关急性肾损伤)的文章。
目的:间充质干细胞 (MSCs) 具有改善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肾脏损伤的能力,但它们是否具有减少脓毒症相关 AKI 的能力仍不清楚。
方法:雄性 C57BL/6 小鼠接受盲肠结扎和穿刺手术以诱导脓毒症,然后在手术后3小时接受生理盐水或 MSCs(静脉注射1 × 106个细胞)。
结果:用 MSCs 治疗可降低血清肌酐和血尿素氮水平并改善肾小管功能的恢复。 MSC 治疗后,肾脏组织中白细胞介素 6 (IL-6)、IL-17、肿瘤坏死因子α、干扰素γ、CXCL1、CXCL2、CXCL5、CCL2和CCL3的 mRNA 水平显著降低。
结论:用MSC治疗可以缓解脓毒症相关急性肾损伤并提高多种微生物脓毒症小鼠的存活率。间充质干细胞可能是预防或减少脓毒症相关急性肾损伤的潜在新治疗剂。
2013年11月12日,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在期刊《Molecular Medicine Reports》上发表了一篇关于Protection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on acute kidney injury(间充质干细胞对急性肾损伤的保护作用)的文章。
目的:确定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MSC) 对缺血/再灌注 (I/R) 诱发的急性肾损伤 (AKI) 大鼠模型的保护作用并研究其潜在机制。
方法:从成年Sprague‑Dawley (SD) 大鼠中分离和培养BMSC,通过双侧肾蒂夹闭60分钟建立I/R诱发的 AKI模型。
结果:术后三天,IL-6和TNF-α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较低,但第4组的 VEGF 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第2组和第 3组 (P<0.05)。
结论:研究发现肾内注射BMSCs通过抗炎作用和旁分泌机制改善了I/R诱导的急性肾损伤,因此可以假设用于临床试验。
2015年2月14日,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在国际期刊《Biomaterials》上发表了一篇关于Nestin+ kidney resident mesenchymal stem cells for the treatment of acute kidney ischemia injury(Nestin +肾脏驻留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急性肾缺血损伤)的文章。
研究表明:前瞻性分离的肾Nestin +细胞表现出自我更新和分化特性。这些细胞可能是肾脏中的MSCs 群,通过分泌VEGF保护肾细胞免于死亡并帮助缺血性损伤后的功能恢复。所有这些结果表明,肾 Nestin + MSCs可能是基于干细胞的肾脏替代疗法的理想选择。
2015年8月20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联合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在国际期刊《Cell & Bioscience》上发表了一篇关于Transplantation of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derived renal stem cells improved acute kidney injury(诱导性多能干细胞来源的肾干细胞移植改善急性肾损伤)的文章。
背景:利用肾脏中的间充质干细胞或肾祖细胞 (RPC) 进行细胞疗法似乎是治疗急性肾损伤的有效策略。
方法:建立了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 (IR) 模型,并将iPSC衍生的RPC与水凝胶一起移植到受伤大鼠体内。
结果:在用肾源性因子混合物刺激后,用肾上皮细胞生长培养基培养iPSC向RPC分化的效率会增加。
结论:iPSC衍生的RPC可以通过上调肾小管形成、促进细胞增殖、减少细胞凋亡和调节受损肾脏的微环境来保护急性肾损伤大鼠免受肾功能损伤和严重的肾小管损伤。
2019年11月22日,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在期刊《Stem Cells International》上发表了一篇关于Therapeutic Effects of Human Urine-Derived Stem Cells in a Rat Model of Cisplatin-Induced Acute Kidney Injury In Vivo and In Vitro(人尿干细胞对顺铂诱发的急性肾损伤大鼠模型的体内和体外治疗效果)的文章。
研究表明:USC是一种新型成体干细胞,已被证明是细胞治疗和组织工程的重要细胞来源。USCs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和凋亡过程、促进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等方式减轻体内和体外AKI模型中的肾脏损伤,其潜在机制和临床应用价值尚需进一步研究。
2019年12月16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在国际期刊《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administration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 acute kidney injury to chronic kidney disease transition: a review with a focus on preclinical models(目前对间充质干细胞在急性肾损伤向慢性肾病转变中的应用的认识:以临床前模型为重点的综述)的文章。
通过总结目前的研究,得出结论:基于MSCs的治疗策略对于急性肾损伤向慢性肾病转变的管理无疑是有希望的。尽管目前尚无可靠的治疗方法来治疗急性肾损伤向慢性肾病转变,但间充质干细胞至少有部分阻断急性肾损伤向慢性肾病转变的潜力。
2021年6月28日,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联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发表了一篇关于间充质干细胞对急性肾损伤治疗机制的研究进展的文章。
文章介绍了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 MSC)是再生医学中被深入研究的一种新型细胞,具有来源广泛、自我更新和免疫调节等特点。并且许多研究证明,MSC可能通过多种机制改善急性肾损伤模型中的肾脏损伤。
2022年9月8日,兰州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联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发表了一篇关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在急性肾损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的文章。
本研究回顾并总结了关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在AKI中的应用场景、基础实验及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具体作用机制及应用前景。
2022年10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发表了一篇关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CD133+肾脏细胞治疗急性肾损伤的机制研究的文章。
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与分化抗原簇蛋白133(CD133)+肾脏细胞治疗急性肾损伤的机制。
方法:选取6~8周龄雄性C57 BL/6的48只小鼠作为实验对象,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将48只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缺血再灌注损伤(I/R)组、I/R+MSCs组及I/R+CD133+组4组,每组12只。
结果:I/R+MSCs组、I/R+CD133+组术后BUN、Cr水平、ATN评分、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CD133+肾脏细胞均可通过内分泌方式调控细胞因子,促进由I/R诱导的急性肾损伤恢复。
2023年11月5日,山西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发表了一篇关于干细胞移植在急性肾损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的文章。
文章介绍了就胚胎干细胞、胚胎肾或成体肾中的干/祖细胞、诱导性多能干细胞、人工肾祖细胞、间充质干细胞等多种干细胞治疗急性肾损伤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
干细胞治疗急性肾损伤的临床研究进展
截止2024年8月7日,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最大临床试验注册库clinicaltrials.gov网站上注册的有关干细胞治疗急性肾损伤临床研究项目有9项。其中国内发布的占据3项。
国内项目包括: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 Clinical Trial of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n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Acute Kidney Injury(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严重急性肾损伤的临床试验)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Effect of BM-MSCs in DCD Kidney Transplantation(BM-MSCs 在 DCD 肾移植中的作用)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Effect of BM-MSCs on Early Graft Function Recovery After DCD Kidney Transplant.(BM-MSCs对DCD肾移植后早期移植功能恢复的影响。) |
干细胞治疗急性肾损伤的安全性
干细胞治疗急性肾损伤(AKI)在临床研究中显示出了较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并且相较于常规治疗具有一些优势。目前开展的临床试验中,并未观察到与干细胞输注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或严重不良反应,此外,还有研究显示,”细胞移植后除了出现一过性发热和血小板增多外,未出现任何重大不良事件” 。
然而,尽管干细胞治疗在初步研究中显示出较低的副作用风险,我们仍需注意,任何治疗方法都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未知的长期效果。在临床应用中,医生会密切监测患者的反应,并在治疗前后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必要的预防措施。
干细胞治疗急性肾损伤的副作用较低,主要归功于其免疫调节作用、抗炎作用和促进组织修复的能力,这些特性使得干细胞成为一种安全的治疗手段。
结论
干细胞治疗为急性肾损伤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选择。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成熟,我们期待干细胞治疗能够在急性肾损伤的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帮助患者恢复肾脏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本综述认为,目前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肾损伤的技术迟迟未上市的原因有:
- 许多干细胞治疗产品仍处于临床前研究或临床试验阶段,需要完成一系列临床试验来验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 干细胞治疗受到严格的法规和政策监管。例如,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人源性干细胞及其衍生细胞治疗产品临床试验技术指导原则(试行)》,为干细胞相关产品临床试验提供技术指导。
- 干细胞制剂的质量控制要求非常严格,包括细胞采集、分离、培养基的选择、细胞库的建立、细胞特性的检测等。
- 即使干细胞治疗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潜力,也需要获得监管机构的审批才能上市。
因此,未来的研究需要集中在提高干细胞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及性,以实现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免责说明:本文仅用于传播科普知识,分享行业观点,不构成任何临床诊断建议!杭吉干细胞所发布的信息不能替代医生或药剂师的专业建议。如有版权等疑问,请随时联系我。
版权说明:本文来自杭吉干细胞科技内容团队,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转载授权请在网站后台下方留言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