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推送国内外干细胞临床医学资讯,为细胞治疗普惠大众而努力!

  • 公司地址
    中国,浙江,杭州
  • 联系我们
    官方热线400-622-0089/Telegram:+86-139-6700-7000

干细胞移植治疗中风,单次和多次注射的疗效有什么区别吗?

中风,作为一种全球范围内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疾病,一直是医学界的难题。传统治疗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患者的症状,但在神经功能恢复和长期预后方面仍存在诸多局限。近年来,随着干细胞技术的飞速发展,干细胞移植逐渐成为中风治疗领域的一颗新星,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一个关键问题始终困扰着我们:在干细胞移植治疗中风时,单次注射与多次注射的疗效究竟有何不同?

干细胞移植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多向分化能力、旁分泌作用以及免疫调节功能。这些特性使得干细胞能够替代受损的神经细胞、促进神经再生,并改善脑部微环境。然而,单次注射和多次注射在治疗机制和临床效果上可能存在显著差异。单次注射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而多次注射则可能通过持续补充干细胞,进一步增强治疗效果,改善长期预后。

在本文中,我们将综合分析单次注射与多次注射在干细胞移植治疗中风中的疗效差异,探讨其背后的机制,并结合临床案例,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干细胞移植治疗中风,单次和多次注射的疗效有什么区别吗?

单次注射的临床案例

临床案例一、

2019年9月9日,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在国际期刊《Stroke》上发布了一篇《静脉注射同种异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慢性中风的安全性和初步疗效的 I/II 期研究》研究结果。

静脉注射同种异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慢性中风的安全性和初步疗效的 I/II 期研究

入选标准包括 6 个月前发生缺血性中风且严重受损(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中风量表评分≥6)和残疾。入选者接受了单次静脉注射同种异体缺血耐受间充质干细胞。根据系列检查、心电图、实验室检查和胸部/腹部/骨盆的计算机断层扫描,治疗是安全的。所有行为终点在 12 个月的随访中均有显著改善。

例如,输注后 Barthel 指数评分在 6 个月时增加了 6.8±11.4 分,在 12 个月时增加了 10.8±15.5 分;达到良好功能结果(Barthel 评分≥95)的患者比例从基线时的 11.4% 增加到 6 个月时的 27.3%,在 12 个月时增加到 35.5%。

临床案例二、

2023年1月19日,土耳其于斯屈达尔大学在国际期刊《Front Med》上发布了一篇《临床经验:五例中风患者接受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的结果》的研究结果。

临床经验:五例中风患者接受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的结果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UC-MSC) 被注入 5 名在过去 8 个月内有过中风病史的患者。每位患者均接受单疗程 1–2 × 106Aticell-CH-MKH Vial Isolen,注入 100 ml 生理盐水中,注射速度为 50 ml/h。

患者一:患者卒中后 7 个月接受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患者右手精细运动能力有所改善这在干细胞治疗 4 周后变得明显。康复治疗在物理治疗科室继续进行。治疗 3 个月后,患者的右手和上肢发生了重大变化,患者的 NIHSS 量表在 4 周内从 10 降至 7,RMA 从 21 增至 32,Berg 平衡量表测试从 49 增至 53,CAHAI-13 测试从 64 增至 91。

患者二:征得家属同意后,患者于卒中后第二周接受 MSC 移植治疗。治疗第一年上肢功能明显改善,治疗后 4 周 NIHSS 评分由 18 分降至 6 分,左侧面部缺损完全恢复,患者开始经口进食,第一年末吞咽反射恢复,左手握力恢复,左腿轻微跛行。

患者三:患者以 NIHSS 评分 4 分入院接受 UC-MSC 治疗。干细胞移植后,4 个月后,在 5 周的康复计划内,患者的站立安全性和时间有所增加

患者四:患者在中风后第 5 个月经家属同意入住我们诊所接受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治疗后 4 周内 NIHSS 量表从 38 降至 30。尽管治疗后 1 年 NIHSS 评分仍为 30,但我们观察到精细运动功能有临床改善。

患者五:中风 1 年后,经家属同意,对患者进行了静脉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我们在 NIHSS 评分前后进行了签名,发现她在干细胞移植后肌肉力量有显著改善

多次注射的临床案例

临床案例一、

2019年1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在国际期刊《Stem Cell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发布了一篇《自体内皮祖细胞移植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一项为期 4 年的随访研究》的研究结果。

自体内皮祖细胞移植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一项为期 4 年的随访研究

骨髓抽吸后约 3-4 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 EPC 经过培养扩增,达到每例患者 3.125 × 106个细胞/kg 体重。其中,将 2.5 × 10 6 个细胞/kg 体重的自体 EPC 或 BMSC 用 250 mL 含 5% 自体血清的生理盐水静脉移植到患者体内。其余细胞进一步扩增两代,因此,在初次加强移植后约 1 周再次移植另外 2.5 × 10 6 个细胞/kg 体重的 EPC 或 BMSC。

研究结果显示:我们的初步数据表明,静脉移植离体扩增的自体 EPC 是安全的。在治疗窗内或 4 年随访期内,未发生与静脉输注 EPC 相关的治疗引起的不良事件或延迟毒性。此外,通过 NIHSS、SSS、BI 和 mRS 评估的移植 EPC 后的神经功能与基线评估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这表明 EPC 移植至少不会加重现有的神经功能缺损。

临床案例二、

2019年4月1日,澳大利亚墨尔本的蒙纳士医疗中心公布了一项注射干细胞治疗中风的案例。

澳大利亚墨尔本的蒙纳士医疗中心公布了一项注射干细胞治疗中风的案例

研究结果显示:这位 67 岁的老人于二月份入住莫纳什医疗中心后,参加了一项试验,使用干细胞输注作为一种可能的治疗方法,以减少他的脑损伤并改善他的康复。中风后 24 小时内,他通过静脉注射了捐赠胎盘的羊膜干细胞。在第一阶段治疗大约一天后,贝尔德先生注意到病情有所好转,现在只有轻微的面部下垂,脑组织没有进一步受损。完成2月的第一阶段治疗后,Kevin Baird感受到了明显的治疗效果。

单次注射和多次注射的对比

治疗效果的程度

  • 单次注射: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中风后的症状,比如部分患者可能会在神经功能的恢复上有一定进展,像肢体的运动功能稍有增强、感觉障碍有所减轻等。但由于单次注射提供的干细胞数量和作用时间相对有限,对于一些损伤程度较重、范围较大的患者,可能无法完全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难以实现神经功能的全面、深度恢复。
  • 多次注射:能够持续为受损组织提供干细胞,不断补充因分化、凋亡等原因减少的干细胞数量,从而更有效地促进神经再生、血管生成以及免疫调节等。多项研究表明,多次注射干细胞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方面往往比单次注射效果更显著,能使患者的运动、语言、认知等功能得到更充分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治疗效果的持久性

  • 单次注射:随着时间推移,干细胞的作用可能会逐渐减弱,治疗效果的维持时间相对较短。因为单次注射后干细胞在体内的存活和增殖能力有限,随着机体的代谢和生理过程,干细胞的数量和活性会逐渐下降,对受损组织的修复作用也会随之降低,可能在几个月后症状出现一定程度的反复或改善效果不再明显。
  • 多次注射:可以在较长时间内持续发挥作用,不断对受损组织进行修复和再生,使治疗效果更持久。通过多次补充干细胞,能够在不同时间点对损伤组织进行干预,持续促进组织的修复和功能重建,更有利于长期维持神经功能的稳定和改善,降低后遗症的发生风险,患者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较好的生活状态。

安全性和副作用

  • 多次注射:多次注射可能会增加一些风险,如多次操作可能导致局部感染、出血等并发症的几率略有上升。此外,随着干细胞注射次数的增加,机体可能会对干细胞产生免疫反应,虽然干细胞的免疫原性相对较低,但多次注射仍有一定概率引发免疫排斥,影响治疗效果或导致其他不良反应。不过,总体而言,只要严格遵循操作规范和适应证,多次注射的安全性也是可以控制的。
  • 单次注射:一般来说,单次注射的安全性相对较高,出现严重副作用的风险相对较低。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主要与注射操作本身有关,如局部的疼痛、轻微的炎症反应等,这些反应通常较为轻微且可在短时间内自行缓解。

总结

单次注射和多次注射各有特点,具体选择哪种方式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身体状况、经济因素以及医生的临床判断等综合考虑。

若想了解跟多关于中风和干细胞治疗中风的信息请点击此处!

免责说明:本文仅用于传播科普知识,分享行业观点,不构成任何临床诊断建议!杭吉干细胞所发布的信息不能替代医生或药剂师的专业建议。
版权说明:本文来自杭吉干细胞科技内容团队,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转载授权请在网站后台下方留言获取。

干细胞移植:在脊髓损伤治疗中的长期安全性研究
« 上一篇 2025年3月6日
三项临床案例解答:干细胞多次移植治疗自闭症的效果如何?
下一篇 » 2025年3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