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这一常见于老年神经系统的退行性疾病,正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主要症状包括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平衡障碍等,还伴有感觉障碍、睡眠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及精神、认知障碍等非运动症状。若不及时治疗,患者可能会失去自理能力。
传统的药物和手术治疗方法,只能暂时缓解病症,无法实现病情逆转,更不能根治疾病。
2025年3月,《Cell Stem Cell》刊登的一项划时代研究提供了令人振奋的答案:使用患者自身的皮肤细胞制造神经前体细胞移植入脑,安全、可控,且具备恢复功能的潜力。
那么,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究竟能持续多久呢?又是什么机制原理促使干细胞在治疗帕金森病中让患者从短期疗效改善到长期患者状态稳定呢?评估干细胞治疗帕金森病短期疗效和长期疗效的指标是哪些呢?本文基于全球5项关键临床试验,系统解析短期缓解(≤12个月)与长期稳定(>12个月)的生物学基础与临床证据。
干细胞的四大机制成为治疗帕金森病的关键要素
机制一细胞替代:帕金森病的主要病理特征是中脑黑质区多巴胺能神经元(mDANs)的退行性变,导致多巴胺水平下降。干细胞治疗的核心机制之一是通过移植能够产生多巴胺的神经元来替代丢失的神经元,从而恢复多巴胺的正常分泌。例如,人类胚胎干细胞(hESCs)和诱导多能干细胞(hiPSCs)可以被定向分化为中脑多巴胺能神经元,并在动物模型中显示出良好的移植效果。
机制二神经营养因子分泌:干细胞能够分泌多种神经营养因子,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和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这些因子有助于保护现有的神经元,促进神经再生,并改善神经功能。
机制三免疫调节:帕金森病患者常表现出免疫系统异常,干细胞具有免疫调节能力,能够通过分泌抗炎细胞因子(如IL-10)和抑制促炎细胞因子(如TNF-α和IFN-γ),减轻炎症反应。这种免疫调节作用有助于改善帕金森病的病理环境,促进神经修复。
机制四神经修复与再生:干细胞能够通过分化为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促进受损神经网络的修复和重建。此外,干细胞分泌的神经营养因子还可以激活内源性神经干细胞,进一步促进神经再生。
干细胞移植凭借其细胞替代、神经营养因子分泌、神经修复与免疫调节四大机制,成为突破性治疗方向。然而,疗效持续时间因细胞类型、移植策略及宿主微环境差异而悬殊。
评估干细胞治疗帕金森病短期缓解和长期稳定的疗效指标有哪些?
一、短期疗效指标:症状改善与功能恢复(移植后 1-12 个月)
(一)核心运动症状的量化改善
1. 评估MDS-UPDRS 运动模块(Ⅲ)评分:震颤、肌强直、动作迟缓、姿势平衡等(如 “手指敲击速度”“起立困难程度”)。
2. 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开期” 时长:反映药物有效性维持时间,干细胞可能通过改善多巴胺能神经传递,延长 “开期”(减少剂末恶化)。
(二)非运动症状的快速响应
- 疲劳与睡眠改善是否得到改善。
- 自主神经功能的便秘、直立性低血压等症状是否得到改善。
(三)生物学标记物的短期变化
- 脑脊液多巴胺代谢物:指标如高香草酸(HVA)水平升高,提示多巴胺能神经元活性恢复。
- 炎症因子谱:促炎因子(如 TNF-α、IL-6)下降,抗炎因子(IL-10)上升,反映干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二、长期疗效指标:疾病修饰与神经保护(移植后 1 年以上)
(一)延缓疾病进展的核心证据
1. MDS-UPDRS 总分年度恶化率:PD患者每年自然病程约恶化3-5分,干细胞治疗若使年恶化率降至≤2分,提示具有疾病修饰作用。
2. 多巴胺转运体(DAT)影像学保留:PET/SPET检测:纹状体DAT密度下降速度减缓(如每年下降率从10%降至5%),提示残存神经元保护。
(二)功能独立性与生活质量维持
- 日常生活活动(ADL)模块(Ⅱ)评分
- PD生活质量量表(PDQ-39)
(三)并发症与安全性的长期监测
- 运动并发症(异动症)发生率:干细胞可能减少左旋多巴诱导的异动症(5年发生率移植组12%vs对照组 35%)。
- 肿瘤风险:需警惕未分化干细胞的致瘤性,长期随访(≥10年)未发现移植相关脑瘤。
从短期缓解到长期稳定: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持续时间研究
一、短期疗效指标:症状改善与功能恢复(移植后1-12个月)
2021年3月27日,休斯顿德克萨斯大学休斯顿健康科学中心在期刊《Movement Disorders》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特发性帕金森病的安全性》的研究结果。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特发性帕金森病,12个月的研究,降低了患者OFF状态UPDRS运动评分
这是一项为期12个月的单中心开放标签剂量递增1期研究,研究对象为20名轻度/中度帕金森患者。
炎症细胞因子标志物降低:在最高剂量下,52周时外周炎症标志物似乎降低,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趋化因子(CC基序)配体22),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增加。
运动状态改善:最高剂量似乎在52周时表现出最显著的效果,降低了 OFF状态UPDRS运动评分-14.4和总评分-20.8。
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特发性帕金森病12个月的随访,患者炎症细胞因子标志物和运动状态改善,可以达到干细胞治疗帕金森病短期疗效的目标。
2024年11月18日,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的研究人员们在国际期刊《Journal of Neurosurgery and Psychiatry》上发布了一篇《人类神经干细胞鼻腔内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的安全性及初步疗效的1期研究(ANGE-S003)》的研究结果。
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12个月随访, MDS-UPDRS (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总分显著改善
MDS-UPDRS总分显著改善:在 16 名拥有 12 个月运动障碍协会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 (MDS-UPDRS) 数据的患者中,从第 3 个月开始一直持续到第 12 个月,在所有时间点均观察到 MDS-UPDRS 总分显著改善。最显著的改善出现在第 6 个月,平均减少了 19.9 分。
7名患者在治疗后的 12 个月随访中共出现 14 起不良事件。没有与 ANGE-S003 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安全性测试表明没有安全性问题。脑部 MRI 显示没有肿块形成。
结论:ANGE-S003 治疗帕金森病12个月的随访中,患者MDS-UPDRS总分显著改善,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可以达到干细胞治疗帕金森病的短期疗效和安全性的目标。
2025年1月7日,上海市东方医院公布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临床研究成果。首批接受自体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衍生的多巴胺能神经前体细胞移植治疗的帕金森病患者,在手术后的12个月内展现出了惊人的疗效。
诱导多能干细胞衍生的多巴胺能神经前体细胞移植治疗的帕金森病,12个月随访,恢复了基本的生活功能
这些患者不仅恢复了走路、跑步、写字等基本生活技能,甚至能够重新使用筷子和操作智能手机,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并为全球帕金森病治疗带来了新的曙光。
结论:诱导多能干细胞衍生的多巴胺能神经前体细胞移植治疗的帕金森病,12个月内随访中,患者恢复基本生活功能,生活质量提高。可以达到干细胞治疗帕金森病的短期疗效目标。
二、长期疗效指标:延缓病情与生活质量提升(移植后12-49月)
2012年10月20日,海军总医院全军神经外科中心在国内期刊《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上发布了一篇《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研究》的研究结果。
本组 12 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无出血、颅内感染及脑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
UPDRS (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评分:术前为(75.00+12.40).术后3个月为(35.00±11.10),术后6个月为(33.00±10.90).术后1~2年为(35.00±10.10),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MDS-UPDRS 运动模块(Ⅲ)评分:病人不同程度的肢体震颤、僵直和运动迟缓等症状在移植术后3个月临床症状改善率为 75%,术后6个月改善率为 83.3%。随访 12 例,时间 12~24 个月,平均 18 个月,改善率达75%。
结论:24个月体外扩增的神经干细胞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疗帕金森病,改善患者的运动UPDRS (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评分和运动模块(Ⅲ)评分。术后并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可以达到干细胞治疗帕金森病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的目标。
2014年7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在国内期刊《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上发布了一篇《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21例》的研究结果。
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最长随访时间49个月,帕金森病评定量表评分改善,生活质量提高
MDS-UPDRS:21例患者均成功移植,出院后随访6~49月,平均24.9月。与术前基线水平相比,21例患者UPDRS评分、Hoehn-Yahr评分、PDO-39评分明显降低。UPDRS四个分项,即精神、行为和情绪、日常生活运动功能和治疗的并发症等评分也都明显降低。
安全性评估:3例患者移植术后出现低热、轻微头痛的表现对症处理后都好转。21例患者移植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神经干细胞移植49个的随访中,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MDS-UPDRS,提高其生活质量。术后出现轻微不良事件,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可以达到干细胞治疗帕金森病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影响干细胞治疗帕金森病患者的因素有哪些
干细胞类型与质量
细胞来源与分化能力
- 间充质干细胞(MSCs):脐带来源的MSCs因免疫原性低、旁分泌功能强,在改善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如睡眠障碍、抑郁)方面效果显著。
- 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自体iPSCs分化的多巴胺神经元可长期存活,且无免疫排斥风险。
- 胚胎干细胞(ESCs):分化效率高但存在伦理争议,目前主要用于动物模型研究。
细胞制备标准
- 基因组的稳定性(通过全基因组测序筛查致癌突变)和未分化细胞残留(如OCT4阳性细胞)直接影响安全性,需严格质控。
移植方法与靶向性
移植途径
- 静脉输注:操作简便但细胞入脑效率低(约5%-10%),疗效维持较短(3-6个月)。
- 脑室内或颈动脉注射:靶向性更强,细胞入脑效率达50%-60%,疗效可持续6-12个月。
- 经鼻黏膜移植:新型无创途径,临床前研究显示入脑率超50%,显著延长疗效。
移植剂量与频次
- 单次剂量过低(如<1×10^6细胞/kg)可能无效,过高则增加免疫风险;多次输注(如每周1次×3次)可维持疗效,但需个体化调整。
患者个体差异
年龄与病程阶段
- 年轻患者(<60岁)和病程早期(黑质神经元损失<50%)治疗效果更优,UPDRS评分改善幅度可达40%以上;晚期患者因神经微环境恶化,疗效受限。
- 老年患者(>75岁)虽耐受性良好,但需更高剂量或联合治疗。
遗传与病理特征
- 携带LRRK2、SNCA等基因突变的患者可能对干细胞响应较弱,需结合基因检测制定方案。
- 神经炎症水平(如TNF-α、IL-6)高的患者需优先选择具有抗炎功能的间充质干细胞。
结论
综上所述,干细胞治疗帕金森病从短期至长期,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干细胞移植正推动帕金森病治疗从“对症控制”迈向“病因干预”。随着动态监测体系与个体化方案的完善,这一疗法将不仅延长疗效持续时间,更可能重塑疾病自然史,为全球超1000万患者带来根治希望。未来十年,干细胞医学的突破或将终结帕金森病“不可逆”的医学定论。
若想了解更多关于帕金森病和干细胞治疗帕金森病的信息请点击此处!
参考资料:
1、https://movementdisorder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mds.28582
2、Jiang S, Wang H, Yang C, Feng F, Xu D, Zhang M, Xie M, Cui R, Zhu Z, Jia C, Liu L, Wang L, Yang X, Yang Y, Hao H, Liu Z, Wu Z, Leng L, Li X, Sun X, Zhao X, Xu J, Zhang Y, Wan X, Bao X, Wang R. Phase 1 study of safety and preliminary efficacy of intranasal transplantation of human neural stem cells (ANGE-S003) in Parkinson’s disease.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2024 Nov 18;95(12):1102-1111. doi: 10.1136/jnnp-2023-332921. PMID: 38724232.
3、[1]陈涛,田增民,尹丰,等.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2,17(10):452-453.
4、[1]冷历歌,田增民.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21例[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4,19(07):412-413+417.DOI:10.13798/j.issn.1009-153X.2014.07.010.
免责说明:本文仅用于传播科普知识,分享行业观点,不构成任何临床诊断建议!杭吉干细胞所发布的信息不能替代医生或药剂师的专业建议。
版权说明:本文来自杭吉干细胞科技内容团队,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转载授权请在网站后台下方留言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