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初春,2月13号,科技日报以《干细胞疗法翻开新篇章》为题,报道了全球超百项临床试验的突破性进展:Ⅰ型糖尿病患者告别胰岛素依赖、晚期白血病患儿癌细胞清零、帕金森患者运动功能显著改善……这些曾被医学界视为“不可能”的治愈案例,正通过干细胞的再生潜能照进现实。
短短一个月后,这股科技浪潮便席卷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丁列明提交的《关于大力推进干细胞产业和基因治疗药物研发的提案》获国家药监局、工信部、卫健委等多部委联合推进并正式立案,标志着我国干细胞产业从科研探索迈入系统性政策支持的新纪元。
2月登上科技日报,3月在两会期间被正式立案!干细胞疗法未来大有大为!
2025年2月,干细胞疗法登上科技日报!
2月13日,科技日报发布最新报道,指出干细胞疗法或将翻开新篇章。

自从1932年干细胞相关研究初次亮相,近一个世纪的发展里,科研人员在探索生命奥秘的征程中从未停歇,干细胞研究领域硕果累累。
无数次的广泛研究与测试充分验证了干细胞在组织再生方面不仅具备可靠的安全性,更蕴含着巨大潜力。
英国《自然》网站近期报道,据专家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去年末,超100项临床试验已获批或圆满收官。这些试验聚焦于探究干细胞对癌症、糖尿病、癫痫、心力衰竭以及各类眼疾等病症的治疗潜力。
研究人员预估,干细胞疗法或将翻开全新篇章,在未来5至10年内,运用干细胞疗法攻克糖尿病、帕金森病、眼部疾病乃至癌症等难题,或许将从愿景变为现实。
一、百年探索:干细胞研究的突破性历程
自1932年苏联科学家首次提出干细胞概念以来,人类在干细胞领域的研究已走过了近一个世纪。
- 技术奠基:1998年,美国科学家詹姆斯·汤姆森成功分离出人类胚胎干细胞(hESCs),其多能性为再生医学开辟了新路径;
- 伦理突破:2006年,日本山中伸弥团队开发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通过重编程成体细胞绕过胚胎伦理争议,推动个性化医疗发展;
- 技术成熟:近年来,科学家利用hESCs和iPSCs培养出高质量特化细胞(如大脑、心脏、角膜组织),并实现规模化制备,干细胞疗法进入临床应用新阶段。
二、临床革命:从实验室到现实的突破性应用
全球百余项临床试验验证了干细胞在多种疾病治疗中的潜力:
神经退行性疾病
- 帕金森病:中国刘中民团队利用iPSC衍生细胞治疗取得突破,患者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 癫痫:美国神经元治疗公司通过干细胞移植减少患者痫发频率,两项案例疗效持续超两年,获评《麻省理工技术评论》2025年十大突破技术。
失明与眼疾
- 黄斑变性:日本2014年启动全球首例iPSC治疗临床试验,近期大阪大学团队通过移植iPSC角膜组织使患者恢复视力,计划3月开展更大规模试验。
代谢与心血管疾病
癌症免疫治疗
- T细胞工程:通过iPSC生成免疫细胞(如T细胞、NK细胞)靶向抗癌,部分患者实现临床治愈。
三、挑战与争议:通往未来的关键障碍
尽管前景广阔,干细胞疗法仍需跨越多重瓶颈:
- 伦理与安全争议:hESC来源涉及胚胎伦理问题,iPSC虽规避争议但存在基因突变致癌风险(尚存争议);免疫排斥问题尚未彻底解决,自体细胞制备成本高昂且周期长。
- 技术瓶颈:细胞分化效率低、规模化生产难度大;长期疗效与潜在副作用(如肿瘤形成)需进一步验证。
- 政策与监管:不同国家/地区对干细胞治疗的审批标准差异较大,加速全球统一监管框架的建立成为迫切需求。
2025年3月,聚焦两会 |《关于大力推进干细胞产业研发的提案》获正式立案!
2025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丁列明表示,中国医药创新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他强调:“医药创新是一个具有战略高度的行业,与民生福祉紧密相连。在这一领域,中国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机遇。”
丁列明提交的《关于大力推进干细胞产业和基因治疗药物研发的提案》被正式立案,并由国家药监局、工信部、卫健委、商务部等部委联合办理。这一举措标志着我国在细胞治疗产业发展上迈出了更加坚实的一步,也表明国家对这一前沿生物技术的高度重视。
全国政协委员丁列明
丁列明委员的提案提出了三大核心建议:
- 加快细胞治疗新药审批流程,优化审评机制,提高监管效率,使更多创新药物尽早进入临床应用。
- 推动细胞治疗全产业链发展,支持从上游研发到下游制备和临床应用的协同创新,增强国内企业竞争力。
- 探索支付和医保机制,降低细胞治疗的高昂成本,推动商业保险、政府补助等多渠道支付模式,使患者更容易获得治疗。
丁列明委员直言,中国创新药虽然已经实现出海,部分产品也已经走向世界,但从“跟随者”到“领跑者”,特别是在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细胞与基因疗法等前沿领域,一批优秀的本土企业正在快速崛起,并逐步参与全球竞争,但还有不少挑战需要突围。
此外,他揭示的药品研发的“三个10”这一组数据触目惊心,即高投入(年均10亿美元)、长周期(至少10年)、低成功率(不超过10%)。这一数据直观地展现了创新药研发的艰难与挑战。
生物医药产业,作为关乎国计民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深远意义。此次提案办理象征着我国干细胞监管策略从“谨慎探索”阶段迈入“主动布局”,为在全球细胞治疗竞赛中赢得领先提供了契机。
《关于大力推进干细胞产业研发的提案》获正式立案的背景及意义
目前,国家药监局、工信部、卫健委、商务部等部委已开始研究提案内容,预计将在未来几年内陆续出台更细化的政策,为细胞治疗行业的标准化和规模化提供更多制度保障。
提案背景及意义
提案背景:干细胞与基因治疗(CGT)作为生命科学前沿领域,已成为国际生物医药竞争的焦点。我国虽在研管线占全球35%(仅次于美国),但面临技术转化慢、资金投入不足等挑战,需通过政策引导抢占制高点。
提案意义:提案建议通过专项资金支持、优化审批流程、探索医保支付等政策,推动干细胞疗法从实验室向临床转化。提案通过政策支持可推动从“并跑”到“领跑”,抢占全球生物产业制高点。
《关于大力推进干细胞产业研发的提案》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有什么影响?
《关于大力推进干细胞产业研发的提案》获多部委联合推进,将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产生深远影响,可能从技术创新、产业链升级、市场规模扩张、国际竞争力提升等多个维度重塑行业格局。
1. 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突破“卡脖子”技术:提案聚焦iPSC(诱导多能干细胞)、类器官、基因编辑等前沿技术攻关,推动国产细胞培养基、生物反应器、病毒载体等核心工具的研发与国产替代,减少对进口技术的依赖。例如,国产iPSC细胞系的标准化生产可能打破国外垄断,降低研发成本。
产学研协同加速:多部委联合建立的“产学研医”一体化生态,将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深度合作。例如,上海交大、中科院等机构的基础研究成果可通过与恒瑞医药、复星凯特等企业合作快速转化,缩短从实验室到临床的周期。
2. 产业链完善与集群化发展
全产业链布局:提案提出支持从上游细胞存储(如脐带血库)、中游药物研发(如胰岛细胞疗法)到下游医疗服务(如干细胞治疗中心)的全链条发展。例如,广东省已规划“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产业集群”,覆盖从基础研究到商业应用的完整环节。
区域创新高地崛起:工信部联合地方政府建设的“干细胞产业创新集群”,可能形成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差异化竞争格局。北京依托高校资源聚焦基础研究,长三角地区侧重临床转化,珠三角地区强化产业化落地。
3. 加速临床转化与商业化
审评审批提速:药监局的“绿色通道”政策可能使干细胞治疗产品(如帕金森病、糖尿病疗法)的上市周期缩短3-5年。参考美国FDA“再生医学先进疗法”(RMAT)认定,符合条件的产品可优先审评,加速商业化进程。
医保支付创新:若提案推动将干细胞治疗纳入商保目录或医保谈判,将显著提高患者支付意愿。例如,2023年日本将iPS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纳入医保后,相关企业股价短期内上涨超20%。
4. 提升国际竞争力
标准制定话语权:通过参与国际干细胞学会(ISSCR)标准制定,中国可能主导iPSC技术伦理规范、临床疗效评价等国际规则,打破欧美国家长期垄断的行业话语权。
全球化布局加速:政策支持企业收购海外资产、开展多中心临床试验(如与欧盟EMA合作),推动国产干细胞药物进入国际市场。例如,士泽生物的iPSC细胞疗法已在东南亚国家启动临床研究。
5. 市场规模与经济效益
万亿级市场蓝海: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2030年中国干细胞治疗市场规模将超2000亿元。提案的推进可能带动上游生物试剂(200亿规模)、下游医疗服务(500亿规模)等关联产业爆发式增长。
吸引资本涌入:政府百亿级专项基金与政策红利将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2024年初,红杉资本、高瓴资本已布局多家干细胞初创企业,行业融资总额同比激增60%。
6. 挑战与应对策略
伦理争议与监管风险:需建立动态伦理审查机制,明确禁止生殖细胞编辑临床应用,同时通过真实世界数据(RWE)长期监测iPSC疗法的安全性。
技术瓶颈待突破:如细胞分化效率低(当前仅为10%-20%)、免疫排斥问题等,需加强基础研究投入,探索AI辅助细胞定向分化等技术路径。
国际竞争压力:美国、日本在干细胞领域已占据先发优势(如美国CRISPR Therapeutics的CAR-T疗法),中国需通过政策引导加速技术迭代,避免“低端重复、高端失守”。
结语:该提案若落地,将推动中国生物医药产业从“仿制药时代”迈向“创新药与细胞治疗时代”,成为全球生物经济竞争的重要支点。企业需把握政策窗口期,聚焦差异化技术路线,同时加强合规与伦理风险管理,方能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占据主动。
写在最后:当科技日报的二月头条揭开干细胞疗法的神秘面纱,两会期间多部委的联合立案则为其注入国家战略级的加速度。从帕金森病的临床突破到糖尿病的细胞疗法曙光,这项颠覆性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重塑医疗版图——据统计,全球已有超100项干细胞治疗临床试验进入III期,而中国占比达35%,位居全球首位。
随着“十四五”生物经济规划的落地,中国不仅有望在再生医学领域弯道超车,更将构建全球生物医药创新的“中国标准”:从iPSC细胞到角膜组织移植,从脑瘫治疗到肿瘤免疫,一幅以细胞为笔、生命为纸的医疗新图景正徐徐展开。前方或许仍有伦理争议与技术瓶颈,但正如《自然》杂志所言:“二十一世纪是干细胞的世纪,属于干细胞疗法的黄金时代,已然来临”。
参考资料:科技日报,网络资讯。
免责说明:本文仅用于传播科普知识,分享行业观点,不构成任何临床诊断建议!杭吉干细胞所发布的信息不能替代医生或药剂师的专业建议。如有版权等疑问,请随时联系我。